1、新修《中華龍池廖氏總譜》序
(廖公彰)
嘗聞:飲水思源,顧祖思宗,人之常情。然我輩人大多數已經年過半百矣,長久以來卻真不知宗脈源之所來!何故?皆“四清”運動、“破四舊”運動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浩劫,族譜付之一炬也。那個年代,橫掃一切中華瑰寶,所謂祖宗之源人皆噤若寒蟬,哀哉!幸改革開放四十年,今又喜逢盛世,中華文化重新得到認可、保護、回歸、復興,尋根問祖已然成風。乘風啟航,厘清我祖輩源流脈絡,身為中華龍池系廖氏後裔,時不我待,必須達成厘清我輩起源的夙願!
從事堪舆操作,結識朋友居多,其中不乏廖姓者。與諸宗親談及於此,多同前述感受。2016年10月,機緣所致,認識了對將樂姓氏文化非常熱衷的遠騮(將樂縣文化局局長、文聯主席退休,現任將樂縣客家聯誼會副會長)、林水(將樂黃潭祖教墟上人)二位宗賢老哥。特別是遠騮兄,對將樂各姓家族歷史頗有研究,見地較深。與之幾番交往,感慨于龍池廖氏源頭將樂廖姓人無人領頭,如一盤散沙,而分枝福州、順昌、龍岩、泉州(安溪)以及外省廖姓宗親祖源研究卻如火如荼,源冷枝熱。因此,成立將樂龍池廖前歷史文化研究會是當務之急。幾經協商決定,由我牽頭,與林水兄一道從零開始著手,於2016年12月4日組建了“將樂龍池廖前歷史文化研究會籌備組”。並於2017年5月13日正式成立“將樂龍池廖前歷史文化研究會”,組織開展廖氏宗親相關的各項工作。
工作千頭萬緒,尋根問祖,找到族譜是首要。遠騮說,在縣檔案館有館藏廖氏舊譜一套。一查,結果發現是清嘉慶廿年(1816)年偉傳公主編的一套完整的《龍池廖氏合族世系譜》十一卷。裡面有大施寺和水門城中祖宗祠堂圖二幀。其中水門城中廖氏祠堂圖(明遠公总祠)所畫與兒時模糊記憶中的模樣依稀一致,看著非常親切。興奮之餘,快速查閱,方知我們來源於開墾將樂的始祖前公。同時也發現這套譜距今正好200年了,期間沒有再系統地續修過,龍池廖氏已經面臨迷失先祖的危險,開展續修工作迫在眉睫。
在將樂龍池廖前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上,對族譜續修工作做了系統的安排。在2017年10月28日“中華將樂龍池廖氏祭祖活動”中,又對續譜工作做了進一步的部署。宗親會相關人員隨即進行尋根問祖,先是在全縣範圍內開展族譜調查,由林水宗賢提供出嘉慶二年連盛公、連章公編寫的將樂黃潭《廖氏族譜》。我們並與順昌、龍岩、安溪、新餘、建德、崇仁、明溪、泰寧、大田、尤溪、永安、淮南、赤壁、鷹潭、貴溪、廣昌、石城、洪湖、肇庆、興化……等等地的龍池廖氏宗親進行對接。並多次召開續修工作研討會。發掘收集了龍池廖氏各地各支的舊譜資料。
儘管如此,續修工作還是存在人員不足、資料短缺、資金困難等等方面的重重困難,但是我們還是迎難而上,圓滿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據上述舊譜記載,福建省將樂縣古鏞鎮龍池蓮花山是全世界龍池系廖姓人的發祥地。我龍池廖氏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是福建姓氏中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望族。綜合各地的舊譜記載,龍池廖氏總源于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自叔安公受封飂國君,食采汝南,開汝南郡望,諡文靖公之後,將樂龍池系廖氏遠鼻祖是周文王的別子伯飂公;子璋公受東漢漢和帝敕賜左武威鎮國大將軍,是廖氏武威郡望之開郡祖公;鼻祖是東漢漢順帝年間的武陵尉權公。權公之先祖官居太原,徙武陵,其子立公因與諸葛亮政見不同而“以避子校”而開基將樂。
【將樂龍池廖氏開基祖立公】《延平府誌》、《將樂縣誌》和舊譜載:權公之子,三國的蜀漢侍中立公,因主張休兵養民,與諸葛亮政見相左,被亮累累表劾貶為庶民。西元234年亮去世後幾年,立公拒後主徵召,避居閩將樂子校(即現黃潭鎮祖教村墟上),是將樂廖氏的開基始祖。立公是目前史料能找到的、最早有姓名記錄的、第一個南遷入閩的中原漢人,也是最早有記錄的入閩漢人與當地土族百越人融合而形成的客家族群的中原漢人,距今已有1700多年,比寧化石壁客家人入閩早了最少七百年。自立公入閩後,將樂廖氏人才輩出,出仕人員超一百六十人之多,現在全世界龍池廖氏人口,已逾百萬人之眾,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將樂龍池廖氏始祖前公】將樂龍池廖氏的始祖是唐初中期的前公。據明萬歷乙酉版和清乾隆卅年徐觀海版《將樂縣誌》,并《延平府誌》的相關記載推算,前公約生於西元645年。清嘉慶二年黃潭《廖氏族譜》載,前公系遠始祖權公的第21世裔孫,其父晶公因征討山賊和吐番有功,受封隆平侯,承父蔭,被授予真州(現儀征)判官,政績卓著,遷建州刺史,治所建甌。前公在任上,多次屯兵祖源地將樂(當時將樂縣已經撤縣併入邵武縣),“親臨下治”,發動百姓在龍池開墾荒地,造田種穀,建倉儲糧,修路建橋(即龍池橋),辦學興教。《延平府誌》和明、清《將樂縣誌》記載,儀鳳三年將樂大旱,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饑荒。前公多次開放倉廒,發糧賑災,救濟災民。在他的領導下,將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唐垂拱四年(688)前公上奏朝廷,請求恢復將樂縣。朝廷准奏,從邵武、建安兩縣析出原將樂、綏城(原治所在今之泰甯、建寧)兩縣複置將樂縣,隸屬建州;並嘉獎授前公“一品將相,總督平章事,加封二千石,永牧茲土”。飲水思源,人民感恩前公功德,于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請建“大施禪寺”祭奠前公,每年八月初一舉辦祭祀活動,後又辟為官衙春祭場所。
【官河南光州固始歸將樂肇基始祖瓊公】唐中末又有官固始歸將樂肇基始祖,討番節度使、萬勝將軍、光祿大夫瓊公字世丹,禦番平寇,戰功卓著,重道禮賢,治軍有法,無愧於萬勝將軍之稱;又官漳州司馬,德惠海疆,聲播朝廷,為邦之福瑞,國之棟樑。其名讳配祭于福州閩王庙,其事蹟功德,由其曾孫、南唐禦史中丞居素公題記豎碑,顯於南剑将乐大施寺配祭。
先祖宗遺跡千絲萬縷,千言萬語也說道不盡。由於年代久遠,後世子孫主要還是從《福建省志》、《八閩通志》、《閩大誌》、《延平府志》、《將樂縣誌》、《順昌縣誌》、《泉州府志》、《南安縣誌》、《安溪縣誌》、《撫州府志》、《邵武縣誌》和各地舊譜記載的事蹟和現存的相關文物去認知,文物和舊譜記載的事蹟突顯重要。但是歷經四清運動、破四舊運動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廖姓祖墳和祠堂、紀念碑等相關文物被破壞殆盡,舊譜也被當成“變天賬”大規模公開燒毀,省志、府志、縣誌的記錄又簡單或語焉不詳。所以認知相當困難。
堂哥毓新還回憶,當時將樂城關南門各姓族譜被集中在城關鎮勝利大隊隊部燒毀,鄭厝族譜擺放在穀倉內多年無人敢去問津,後來不知所蹤;其祖父開鴻公害怕被遊鬥,把自家好幾箱的舊譜、中醫和風水書籍在灶裡燒了一晚上,現在想起來都還是痛心疾首!
林水宗賢說,他的祖父功性公為了保護黃潭那套舊譜,用塑膠布將譜打包幾層,丟入糞坑內藏住;紅衛兵把老祖父打斷三根肋骨,還是堅決不肯交出去!多虧了林水的老祖父,否則我輩無緣一見黃潭譜的舊貌。
浙江杭州建德梅城鎮東門街3號建輝宗賢說,他奶奶胡氏(光緒廿八1902年-1989)為了保護天覺公世系現存唯一的一套《建邑南鄉廖氏宗譜》(從1904年開始修到1929年才修成),也被紅衛兵打的快死。這本譜記載了天覺公之祖為廸簡公,之父為嶢公(字次山)。其廸簡公、嶢公記載與我龍池延福房相關記載一致,據此確認了天覺公在我龍池系內的世系傳承。
江西鷹潭貴溪國興宗賢在文革期間,把族譜藏在陰溝裡,其《(正古公)武威廖氏族譜》才得以保存至今。2018年3月16-17日,我到鷹潭對接族譜,國興宗賢萬分激動地說:“我現今八十三歲,終於等到祖地來人了!”,他不辭勞累,全程陪同,我們深受感動。認真深入地研究他們的族譜,發現該譜裡面記載了崇德公是前公曾孫延寧(齡)的長子、花公是正一(字明略)公曾孫文興公之子的內容。這本譜,對於厘清崇德公、花公在我龍池系的世系接點,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僅此可知當年四清、破四舊和“文革”的氣氛是多麼恐怖,更別說那時文攻武衛派系械鬥的血雨腥風!
將樂城中、水南譜均被燒毀,子孫無法對接祖先。為了對接我們城關的祖宗,我與胞弟毓祥(字清遠,宗親會副秘書長)憑幼時跟大人去掃墓的記憶,到北門七星山(蓮花山)下瑤坑上去找明代和清代的三座舊墳(記得其中明代祖墳的廖字是寫成“ ”的異體字),但山上被盜墓賊挖得滿目瘡痍,根本無從找起。城關南門街廖氏家族子孫能對接上舊譜要感恩55世開忠公手抄了吊宗圖和前公、士升公等等先祖墓的碑文交予侄兒國能老先生保管。國能老先生當年才16歲,是南門街廖厝56世年紀最大的孩子,他把伯父的手抄件當成傳家寶貝時時刻刻隨身秘密保存到現在。等到2016年12月,我與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建隆兄,代表將樂廖氏宗親聯誼會去走訪他時,才拿出給我們看,在場的他弟弟國和老先生也是第一次看見。
我城關水門廖氏家族子孫對接先祖經過了一些波折。先是根據國能老先生提供的碑文資料,錯接到南門街廖厝懷仁公之子樹滋公名下。後來堂哥毓新多次說沒聽說過祖上有“樹滋”這個名諱。帶著疑問,反復追問其胞弟毓芳,提供出其父玉恩公(字國定,前公第56世孫)交給毓芳保存的幾張清宣統元(1908年)年的刻板家譜吊宗圖。終於確認了我水門廖氏先祖應是對接舊譜上的其興公之子懷章公的(懷章公子樹標、樹桐公)。毓芳說,當年玉恩公也想續修族譜,但沒能做成,後來才保存了那幾張吊宗圖。感恩玉恩公對我水門廖氏家族正確對接祖宗所作出的貢獻!並表彰毓芳賢弟長期保存那幾張刻板家譜吊宗圖的功勞。
副會長兼秘書長建隆,主抓城關的續譜工作。編譜之中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嘔心瀝血,對修譜續接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其他支的修譜工作也起了帶頭示範作用。故在特別記錄,以示褒彰。
目前,城邑始祖志明公胍下根据“開國建功(元)″等共同字派,确定了十七大支子孫。但除南門街、水門和倉前巷騰煃公後裔、十字街廷珊公後裔之外,其他支系無法接上具體的先祖。
在水南,我與研究會副秘書長榮加兄,專程走訪了德高望重的水南基督教堂牧師賢仂宗賢,爭取他了對對接族譜的大力支持。華副會長、建隆副會長和榮加、榮付二位副秘書長,為了水南7百多廖氏子孫對接祖宗,奔走于水南六個村; 2017年5月3日晚,召開了“祖先事蹟宣講會暨族譜整編研討會”;並跑遍各處祖墳山,查找出很多舊墓碑文,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收集了豐富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特在此予以褒彰。但由於資料斷層缺失嚴重,目前水南子孫還是無法對接具體的哪位祖宗。根據黃潭《廖氏族譜》記載的字派(克希复顯連兆祖光宗功遠荫)與水南代代相傳的字派一致,並水南祖上每年清明節到黃潭坊前巷掃墓祭祖、新生兒(添丁)必須到坊前巷添凳子的事實,確認了其先祖從黃潭坊前巷遷居水南,但是無法確認具體對接到哪位先祖;在修建“三公始祖神墓”時,水南後裔商黃潭後裔,根據黃潭坊前巷《廖氏族譜》上溯到創黃潭祖載發公立碑附祭。我根據水南宗親的一致意見,整理定稿了該支宗字輩宗一、宗二、宗三、宗四、宗儒(五)幾兄弟分脈的譜吊宗圖和世系錄。
無法對接的脈枝,只好根據各自的祠堂主祭祖和歷代祖宗口傳,儘量續編現在的族譜。
記得前年我問過55世開廉公(2017年初去世了)手中的舊譜在哪,他說那套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舊譜蟲注嚴重,九十年代就交給縣博物館國華公保存了。據民國及建國初將樂名紳奉周公之孫,明(福建輕工學院副教授退休)宗賢說,他能順利接上祖宗,是因為其四叔開□從國華公所保管的舊譜之中抄了光宸公、廷珊公的名諱。國華公犧牲後這譜不知所蹤。這次去縣檔案館查,那套族譜共11本,據說是文革期間在縣公安局任治保科科長的開春宗賢,見是自家的《廖氏族譜》,不忍燒毀,而通知縣檔案館作為文物收藏的,蟲注得非常嚴重,難以永存;被我們逐張掃描歸檔。
黃潭譜是嘉慶二年修的,縣檔案館館藏那套是嘉慶二十(1816)年修的,到現在整整200年多,十七、八代了,沒有續譜。據說民國時期有人接修了部分家譜,但我們多方查找沒有結果。
二百年間斷,我們和子孫後代面臨迷失祖宗的危險!搶救舊譜和續接舊譜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任務。2016年那一次我們把將樂境內各枝脈的舊譜基本掃描收集全,電子存檔,並多法留存;同時進一步收集資訊,發掘整理不斷完善。
二百年間斷,特別是歷經“四清”、“破四舊”運動和“文革”十年浩劫,我們龍池廖氏後裔有多支重要的分支誤接宗祖。經過我們的艱苦努力,接回了延壽公之子瓊公之次子安溪儼公世系、延福公後裔浙江建德、湖南衡陽漣源、寧鄉等地天覺公世系。但是還有延寧公之子崇德公、正一公之玄孫花公,這兩大支系僅僅是厘清了對接點,由於他們已經錯接幾十年了,要真正成功接回,阻力和難度很大,尚需舉族宗親齊心協力,開展對接工作,任重而道遠。
為了大力宣傳我龍池廖氏先祖的事蹟,我們編撰了《將樂廖氏名人紀要》分寄到省、市、縣各相關領導和部門,分發給各地宗親學習普及。已經新修立公、前公、瓊公“三公始祖神墓”,使全世界龍池系廖氏有一個祭祖之點和精神寄託所在;龍池廖氏已經沉默二百年了,此墓建成,雄獅已醒,期許我族今後興旺發達,萬代長生!2016年底,宗親會計畫在3-5年內實現重修將樂廖氏族譜的目標,如今得以實現。我們還將在10-30年內實現重建大施寺的遠期目標。
列祖列宗保佑,我輩能達成久藏於心的夙願!
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尋根溯源,修譜類系,旨在譲我先祖開拓將樂之功德家喻戶曉,留芳萬世,恢復我將樂龍池廖氏昔日的榮光,振奮我族之精神,再造將樂廖氏輝煌,光宗耀祖,澤被後世,使之成為激勵千秋萬代子孫奮發圖強的一盞明燈。我們還要用幾年時間把將樂廖氏宗親會搞好,與外地宗親廣為接觸、交流,團聚族人,不斷凝心聚力,為我龍池廖氏一脈發揚光大力盡綿薄之力。
由於水準有限,這屆在續修之中難免存在錯誤和遺漏之處,歡迎各位宗賢指出不足之處,以便下屆續修時進一步完善。
峕
《中華龍池廖氏總譜》總編、總校驗
將樂縣廖前文化研究協會創會榮譽會長、特聘高級研究員
將樂龍池廖氏宗親聯誼會會長
龍岩市廖剛歷史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龍岩市廖氏宗親理事會名譽會長
龍池廖氏始祖前公第五十七世裔孫
yuchang字公彰頓首百拜敬撰
西元2018年09月16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